小資股市投資必學-向成長股流派的高手學習

 具體來講成長股應具備什麼條件?又怎樣才能找到成長股呢?

以下探討歐尼爾、費雪、巴菲特與彼得·林區等四位經典高手對成長股投資見解的相同與相異之處。

(1)利益的成長

成長股投資最先應該注意的是企業獲利成長問題。

對成長企業設立明確基準的是歐尼爾。歐尼爾從1953年起把每年上漲的企業收集到一起,分析這些企業的共通特點成為有名的:CAN-SLIM。

歐尼爾的原則最重要的有兩個部份,第一個是最新單季常續性利潤成長(CurrentQuarterly:(Earning)和常續性利潤複和成長(AmualEarningIncreases),也就是以季為單位,例如:前前期+10%,前期+15%,當期+20%,像這樣成長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擴大的狀態。

10到15年年成長率持續為20%的身邊企業。彼得.林區認為,錢投入科技股市場,可能因為競爭對手開發了一項更高性能的產品股價一夜之間下跌一半;但是,外賣連鎖店和零售百貨類股通常比較不會出現一夜之間經營失敗的情況。不過,他也強調,這類型的投資者在投資期間應該要觀察競爭對手的動向。


(2)成長的速度

關於成長的速度,費雪和彼得·林區有著相同的觀點。他們同時都認為企業急劇的利益擴大是有相當危險性的。

這話怎麼說呢?

有些企業可能在銷售上並沒有成長,或許,它僅靠著一次性的節約經費也能使企業股價出現上漲。或者,因為所在的產業突然性的出現利多,搭上這種產業成長的順風車,企業也能在2到3年內銷售出現成長。費雪指出,這樣的企業即使財報是看起來是成長的,但也不能稱之為成長型企業。

他的這種見解不一定每位投資人都認同,不過,我們是不是也曾經誤將2、3年獲利持續成長的企業視為成長型企業,而採用成長型企業投資的方式對其「長期持有」,但到最後才發現,我們所持有的所謂「成長型企業」充其量只是因為產業一時熱門,帶動整個業績的成長順便讓股價「振奮一下」,而並非成長型企業,至少,不適用於「不理會短期下跌可長期持有」的原則。

讀者可以回到章頭的圖形讓記憶加深,看吶!成長股的股價曲線是猶如波浪一樣上上下下一直向上揚,肯定企業是成股型企業只要牢牢的抱住不放就可以了,既不用像價值型的股票等股災發生才大學買進,也不是像景氣循環股,高點沒有賣出的話,行情總是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讓投資人白忙一場。

對於成長型股票費雪雖然沒有如歐尼爾和彼得.林區那樣在數字上給出明確的標準,但是他把成長企業的範疇以5到6年為一個單位,根據這個時期內的銷售和利益的成長來判斷是否是成長股。


比起有數字標準的成長率基準,費雪更把目光放在企業成長源泉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上,判斷個股時他時常會問以下五個問題:

①企業未來5到6年有能使企業銷售成長的產品或服務嗎?

②企業有開發新產品的意願嗎?

③為了開發,企業投入多少研究經費?

④企業有讓研究經費發揮作用的領導者(經營者,管理者)嗎?

⑤有充分的銷售力量嗎?


費雪從上述的問題做為判斷成長股投資的基準。除此之外,費雪更關心的是,「企業是否有能力繼續保持高獲利率。費雪指出「給投資人帶來真正大利益的是有很久歷史的高獲利大企業」。費雪是巴菲特的老師,他的這個投資原則,在巴菲特的投資上幾乎原封不動的繼承了下來。因此,真正讓巴菲特獲取大利益的公司都符合了:規模大、歷史久、獲利高、成長高的要點。

為什麼這些要點是未來獲利的保證呢?我們拿新興企業兩者對照一下就清楚新興公司為了確保將來的利益,會把現在利益的大部分投到研究經費以及促銷活動中。這樣的公司表面看來利潤率就不高,研究的時候要注意一下,為此費雪建議投資人,為了得到長期豐厚的利潤「不要投資利潤率低的企業」。所以,他的學生巴菲特在這一點幾乎得到他的真傳,巴菲特的投資傑作可口可樂幾乎不需每年編列一大堆的研發經費,把賺進來的錢分一大塊進行產品再開發,所以,賺進來的一塊錢就是一塊錢,相較於一般高科技產業,日新月異的新技術企業為了保有相當的競爭力,賺進來的一塊錢得保留很大的一部份做為研發以維持技術上的領先,如此,自然會讓收益利潤大打折扣。

巴菲特對企業的投資心態是「收購型」的,透過控股公司巴菲特一般情況下是全部收購企業,早期他偏好收購像是家電製品,地毯、百科全書、塗料、巧克力、冰淇淋、制服、運動鞋等這些所謂「街頭」的產業。在他投資的名單中是沒有科技股的。最近,他因投資生產油電車的比亞迪再度成為投資圈的焦點,接受媒體訪問時,他甚至毫不諱言的說,若不是因為比亞迪給他只有10%的投資上限,他將購買更多的比亞迪股票。

雖然有些電子業界的同業相當質疑比亞迪的經營手法,但這一項投資案卻極符合巴菲特的選股與投資邏輯,首先,他一向喜歡「街頭產業」;再者,他傾向以收購的方式買進企業的股票;最後,雖然也有人對巴菲特「這一次是否還可以很神準」提出質疑,不過,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他購買的股票總有其長期成長的理由。

巴菲特喜歡那些看起來平凡無奇的投資物件,大都是家庭用得到,看得到、日常需要使用的東西,他所買進的企業大都是每天經營著家庭及人與人面對面交易的事業,與此相對「華爾街」喜歡的投資標的就是那些看不到人的交易物件,比方說一粒晶片、一塊組合0與1的程式軟體,在華爾街的交易世界裡彷彿只有報價電腦和價格。

如果你想進行投資的不是像華爾街金融圈偏好的新科技、新時尚而是只用一般常識就能分辨好壞的生活派,要找出「成長股」有很難嗎?

其實也不然!



歸納巴菲特與費雪挑選企業共同特徵有四點:


①經營著容易分析的事業。

②有長期展望。

③有誠實睿智的經營者。

④能用比較適當的價格買到手。

這樣,只要經營者進行積極的事業活動,資產負債表的自有資本部份就會不斷增加,企業就會產生與ROE相應的稅後利益,下一期的內部保留就會增加,成為下次產生利益的泉。在這樣複利的效果下企業就會得到很大的發展(見ROE計算範例)


(3)消費者的態斷力

接著來看巴菲特的成長股理論(繼承費雪的部分)。前面提到巴菲特對「街頭產業」的老經濟情有獨鍾。當然並不是說只要是有歷史的日常性企業就都可以。他很強調必須是在長期複利效力下利益持續成長並保持著高利潤率的企業。

高的利潤率是怎樣得來的?

巴菲特提出財富源泉——消費者與斷力。消費者壟斷力是指什麼呢?例如「不便於長期使用和保存,有很強的品牌效力,人們不得不一再使用的產品行業」。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在全球有難以數計的忠實粉絲:或者像製造信用卡的美國運通也一樣,「給企業或者個人提供日常生活所必需服務的行業。」

擁有消費者壟斷力的企業非常少。這種企業有著競爭對手很難參與的強大市場支配力,因此可以得到很高的壟斷利益。如果企業的經營者誠實優秀,可以把獲得的利益作為企業內部的研究開發經費和促銷售經費,製造出更好的產品並且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此把利潤再投資便可以持續得到高成長率的利益,在這樣的複利效力下利益的絕對數額就會成長。

費雪十分看重「歷史悠久且利潤率高的大企業」就是因為這種複利效力!

而其中消費者壟斷力是高利潤率的來源。當然,還有經營者的商務能力也決定著投資的成功與失敗。

總之,歷史悠久的企業→消費者壟斷力→高利潤率→內部保留→再投資→技巧(經營者的能力)→大的利益→再投資……這樣反覆的商業過程長期保持,企業就能不斷不斷成長且股價上漲,投資者也可以得到豐厚的報酬。


(4)經營者的資質


「經營者的資質」這個部份非常重要。

企業是由人經營的,在經營者的管理下,業績不佳的企業可能會起死回生,相反的,業續輝煌的企業也可能走下坡,經營者對企業的經營有很大的影響。價值股投資、景氣循環股投資,在各種各樣的投資方式中都要求經營者有相當的水準,不過,在成長股投資中「經營者」比其他類型投資的重要性佔更大的比例。可以說若沒有優秀的經營者就沒有優秀的成長企業。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一家已經有歷史



的企業只要選擇一位「不出錯」的管理者就能維持一定的獲利水準,但要讓股價入列「成長股」非得有頭腦、有衝勁、善機變且誠實可靠的人才行。所以,想買進「成長股」嗎?除了業績之外,也要了解老闆的風格與動態。

市場上還有一個不正規的說法,每當成長型股票的老闆頻頻上媒體的花邊版面,投資人一定要立刻拋售股票!雖然這沒有什麼統計數據佐證,可是就經驗上來看,還真是相當靈驗。

關於經營者的資質,它不像財報或投資指標可以用數據衡量。但一些投資大師們也提出他們具體的見解,例如,費雪便指出「只採用把研究經費和銷售額結合起來的經營手段不能

稱得上一個經營者」。股價上漲的背後是因著企業的變化,而這往往肇因於一位好的經營者。包括對股東有著強烈使命感的經營者、陷入困難時期也不隱瞞新聞的經營者,不讓公司內部人購買自己公司股票的經營者都有加分作用。總之,投資人必須隨時注意經營者是否是能讓企業維持成長。

企業成長後規模就會擴大,再優秀的經營者單憑一個人也很難通盤把握。因此,還需要培養有能力的高階管理人。重視企業經營面的費雪認為「良好的勞資關係、有能力的高階管理層、高明的自有技術團隊、培育管理層的環境……等等也是使企業成長的條件。每個判斷基準都不簡單,但是作為投資人,要注意投資



企業的薪資體系、轉業率、人才教育制度、製造技術、服務網,對顧客和客戶的態度等等。巴菲特收購的企業中,幾乎沒有從業人員因為收購的因素而解或經營者替換的情況。

在收購後巴菲特對經營者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在經營企業時至少應該要有「把公司100%當成自己的東西,並有至少在100年間不會賣掉或合併」的覺悟,他希望經營者不是只顧慮到下個季度的利益(當然這一點也很重要),而是要能長期提高價值的經營,這是他所希望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關於經營者的資質,歐尼爾在前面所提的「CAN-SLIM」投資法中的“N”(NewProductNewManagement,NewHighs-新產品,新經營方,新的股票高價)提到「新經營方」。而在“S”(SupplyandDemand——股票的需求和供給)也論及經營方的見解。

先從「S」(股票的需求和供給)來看,歐尼爾指出,股價會因為需求和供給的影響上下波動,在選擇成長股的時候要儘量選擇小型股票。歐尼爾統計1953年到1993年的40年間股票上漲的個股裡,在利益成長和股價上漲兩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果的有一半以上的企業均屬發行股數少的小型股。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企業的規模一旦變大,經營風險就會變小,如此,對於經營者而言就缺乏危機感,而採取保守的管理方法。此外,企業變大後管理組織變得複雜,員工就不容易很好地把握顧客。成長企業的經營者不應只是單純的管理者,應該是富有企業家精神有野心的人物。能

以壓倒競爭對手之勢高速成長企業的經營者,應該朝氣蓬勃富於革新充滿速度感的經營。這樣的企業一般是服務業和技術領域。

接著是「N」(新產品,新經營方,新股票最高價)。歐尼爾統計1953年到1993年40年間股價上升最高的企業有95%,在企業的體質上都發生一系列的新變化。「新的變化」是指,新產品或新服務或是企業所屬的產業制度和環境發生大的變化。



(5)只投資1分鐘內說明清楚的企業

與費雪、巴菲特、歐尼爾相比,彼得,林區不太重視經營者的特性。他的方法是徹底一步一腳印的進行企業調查,所以,他一年要訪問200家以上的公司,看700份以上公司年報,而且這全是他一個人完成。

他採用這種「親力親為」的方式廣泛地瞭解業界的動向以及企業的利益水平,林區所管理的麥哲倫基金資產規模大幅擴大是在1983年,當年他召開了由證券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人全員出席的會議,據說那時發表者的發言限制在3分鐘以內(之後被縮短到了1分半)。彼得·林區常說「只應該對即使是12歲的孩子也能在1分鐘介紹清楚的企業進行投資」,在麥哲倫基金的運用上也實行同樣的做法。

彼得.林區認為,股票投資比起科學更接近於藝術,而一位喜歡把什麼都數字化的人並不適合當投資者。他說,有關股票投資必要的知識只要小學四年級的計算能力就足夠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