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股市投資必學-找尋成長股從身邊的事物開始


關於成長股的選擇,先來看彼得·林區(PeterLynch)的投資方式。

林區有一句口頭禪「不是所有選擇的股票都會上漲」。他說過,一生中只要找到幾次上漲3倍的股票,不管失敗幾次也不會出現資金問題。他進一步解釋,百分之百成功的投資是不存在的。10年中找到數個厲害的股票,只要有六七檔投資成果豐碩就算有一兩個失敗也能彌補損失。

華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聚集巨大財富,投資基礎也是可口可樂、吉列、華盛頓郵報和美國運通等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極少數的個股而已。雖然這裡說「而已」,但能買到這種長期持續成長的股票只要幾檔就很了不起了。

那麼,怎麼樣才能像大師一樣找到獲利數倍的股票呢?

從書籍,受訪與演講中這些投資大師們針對什麼樣的企業是成長企業作了詳細解釋,但是「應該如何找到」?卻只有指出「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



到底要「研究」什麼呢?並沒有很具體的方法與步驟。

唯有彼得.林區針對成長企業提過尋找的方法——先從身邊下手。

他認為,投資人可以從經常去的餐廳、超市、百貨商店、附近的衣料連鎖店,清洗店、鞋店等觀察,看看什麼樣的商品有人氣?店鋪運營得怎麼樣?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怎麼樣?超市的食品特賣場什麼商品好賣?什麼賣不出

去?新產品的評價怎麼樣?……來尋找股票。應該注意的是,彼得·林區並不是說一找到有人氣的商品,就立刻買進該公司的股票。他認為,這一階段只是先找出可以關注的方向,目的是為下一步做準備,這一點是容易被人搞錯的地方。也就是說,他並沒有說「暢銷商品=公司的業績成長」,畢竟,產品不管多暢銷,如果佔企業營收比例很小的話,業績也不可能因此發生很大變化。


在實際用眼睛觀察之後,接下來就可以著手查閱這家企業過去幾年的營收變化、利潤成長狀況、分紅的情況與借款狀況,再來對照現在目前的股價,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來分析企業。如此反復的尋找企業,就能找到雖然業績上升但是股價依然便宜的公司。


彼得·林區最擅長成長股中的零售業與外賣連鎖店。他說,過去他也曾買進科技股,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是損失的。

實際上「高科技股」不容易被分類在成長企業中。因為科技類股受景氣波動明顯,因著景氣的影響,科技股的利潤常會反復出現時而赤字時而盈餘的狀況。另外,就國內的現況來說,因為電子業外銷的營收佔比很高,業績容易受到匯率的影響而變動。種種因素科技股會出現明明營收不佳但股價卻上漲或營收很好但股價下跌的情況。因此,與其說高科技股是成長股,還不如說它是景氣循環股。


三、不能把PER作為衡量指標

到現在為止我們介紹了「業績高成長」「高利潤率」、「優秀的經營者」等三個企業成長的條件。另外還有「軟競爭力」、「獨特的利基」、「具有傳統的企業價值」、「精湛的製造技術」等,這些都是構成優秀企業的條件。

但是,不是優秀的企業都會發展為成長型企業。雖然在優秀的企業中也有常年持續高效成長的例子。不過有更多是曾經評價很高的成長企業但現在已經越過了成長階段;有的則隨

公司規模變大而成為業績,獲利平平的企業。成長股是指,持續「高業績成長率」的企業,為了實現持續成長必須保持高利潤成長率,因此就需要優秀的經營者和管理階層,及擁有其他公司所沒有的精湛技術和強有力的銷售網。以上都是為了維持高業績成長率不可或缺的條件。

說起條件,成長股的PER經常也很高。那是因為投資者看好未來高的成長率,預測企業未來的利益成長所做出的評價。


在成長股介紹的結尾,我們來分析一下PER。

PER是「PriceEarningsRatio」的簡寫,計算式是「股價÷每股獲利」,單位是「倍」。表示現在的股價可以用企業1年賺取的每股獲利的幾倍買進。以每股獲利2元的企業股價是50元為例,這個企業的PER就是25倍(50÷2=25)。

本益比是用企業的年度獲利來判斷股價水準的指標。一般常以PER低就是低價股(可買進),PER高就是高價股(宜賣出)來應用。

但是這樣運用PER反而使投資人更難做出判斷!!這裡建議,與其過度簡化糊里糊塗的使用PER,不如完全拋棄這項指標。

評估價值股時,著重看PBR(股價淨值比)以1.0倍為基準是一個很明確的基準。但是PER是多少倍比較好呢?這一點並不是很明確。PBR是把企業的股價和資產淨值比較後的一種絕對基準,但是PER卻是一個相對的基準。不管我們是參考企業所屬行業全體的平均PER,或者參考這個企業過去的PER都只是

一種相對的數字,基於PER低這樣理由買進的話,未來企業(產業)能否繼續保持像過去一樣的獲利水準就存在很多不確定的部份。


但PBR不同,若是PBR很低,可以從這個企業實際持有的資產價值中很明顯地看到,因此PBR低對於企業經營者很可能產生一種「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的逆境意識,這種逆境意識即使目前狀況不好,但股票早晚會有起死回生的一天。

但是PER低的企業就不容易有這樣的逆境意識。並不是說PER低的企業就一定會陷入困境中,只是假設這個企業的PER比這個行業的平均PER低的話,沒有經營者因此就覺得就會有很大的危機感。

另外,成長企業允許有高的PER,也只有對一向被評估為高成長性的企業投資,才會出現大大超過市場平均的高PER買進。

費雪(PhilipFisher)指出「收益急劇成長的企業一般以比較高的PER成交」;歐尼爾(WilliamJ.O'Neil)的調查結果也表示「企業呈現最好動向的上升初期PER平均為20倍(市場平均為15倍),在上升過程中可能達到45倍」。原本就用高的PER進行交易的企業會上升到更高的水準,這就是成長股的特徵。

這樣的話在成長股身上採用「買進低PER股票」的原則就變得叫人很疑惑了。

以上PER的問題在成長股身上發生,在景氣循環股和價值股的應用上也同樣發生。

景氣循環股絕好的投資機會是剛從不景氣中走出來的時候,而在景氣不佳的時候,景氣循環股的利潤一般也很低甚至是在赤字(赤

字的話PER就計算不出來了),但這個時候卻是景氣循環股投資最好的機會,可是因為獲利少,由PER來看就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因此買景氣循環股就變成「在高PER時買進」

等到景氣逐漸變好,景氣循環股獲利變佳,如此計算出的PER就變得非常的低,可是,這卻不是進場的時間,反而應該考慮馬上賣掉手中的景氣循環股,因為此時可能景氣要開始反轉向下了,景氣循環股就出現「低PER時要賣出」的狀況。

價值股投資的時候怎樣呢?

價值股投資,重視資產內容良好的企業當PBR低時買人,如果投資人堅持要在「低PER時買進」,可能無論在什麼時候也抓不住投資的好時機。

這樣來看的話,「低PER時買進,高PER時賣出(或者不賣)」這種想法,在景氣循環股,價值股,成長股三種都不適合。這裏所探討的三種股票類型,無論哪一種,都會得出PER這個投資指標是沒什麼參考性的。

所以結論是:想要在股票投資中得到大的成功,首先要把PER這個指標放到一邊反而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Comments